本期新四化每周观察总结了智能汽车领域的五大趋势。本文介绍其中一条:拓展智能汽车第六域,成为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佐思汽研的内部讨论中,提到了“手机域”这个概念(源自Flyme Link),但是最终认为:车手互联虽然越来越重要,但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域”。
在研究上汽新四化时,发现零束科技和OPPO成立了生态域联合实验室,发布车-机跨端融合解决方案——“生态域”,融合零束银河全栈技术解决方案和OPPO潘塔纳尔系统的核心能力,实现架构互融、软硬件能力互享、数据应用及服务生态互通、多模态智能交互。
第六大域“生态域”由此浮出水面。生态域不仅仅是车手互联,它包括手机、手表、耳机、平板、相机、无人机等终端与车机的多端信息联动,车机可智能调用手机、相机、无人机、车机、平板等多设备算力,实现多设备高效协同计算。
最近的小米汽车发布会,和SU7打通的数十款人车家生态产品让人印象深刻。这些人车家生态产品,都可以归入生态域。
以前,主机厂发布新车时,与少数几个外围电子产品打通就是一个亮点。当华为、小米等生态大鳄加入后,一个车型的汽车生态域周边产品可以扩展到数十款,甚至数百款电子产品。生态域给智能汽车带来了巨量的功能拓展,让智能汽车更加像“移动的家”。
生态域拓展的第二种形式是主机厂+与跨终端平台合作+多终端支持,譬如上汽+OPPO,小鹏+米家,雷克萨斯+百度智能互联系统3.0等。
上汽联合OPPO,率先实现了手机生态与汽车的跨界融合,推出“车与手机”应用场景下的30项功能,并将不断拓展到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办公等IoT领域。上汽和OPPO打造的生态域,融合零束银河全栈技术解决方案和OPPO潘塔纳尔系统的核心能力。潘塔纳尔系统是OPPO Color OS的一部分,拓展了Color OS作为操作系统的智慧跨端能力,是OPPO实现万物互融的软件基座。潘塔纳尔作为「中间件」系统给 ColorOS 带来「智慧跨端」,也让 ColorOS 的生态越走越开放,不仅实现自有体系手机、平板等设备互融,也打通了注入苹果、大疆OSMO 等不同设备系统的连接。
生态域拓展的第三种形式是主机厂+手机自研+多终端支持,譬如小米SU7+小米终端,蔚来汽车+蔚来手机,华为智选车+华为手机+华为鸿蒙终端。
华为和小米有着长期的终端用户积累,以及众多生态合作伙伴的支持,落地终端数量达到亿级,形成其他主机厂难以达到的生态域优势。蔚来汽车的用户有限,仅靠研发手机难以形成全面的生态域,未来或许可以考虑与BAT或OPPO生态的合作。
2010年,美国汽车制造商推出了一项新颖的功能,可以让车主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通过智慧手机控制车锁并启动发动机。这种连接功能需要依赖于汽车上的远程信息通讯系统,而这种系统目前已经是许多型号汽车的标准配置。在这种智慧手机推出之前,有个大学研究小组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通过利用汽车嵌入式系统中的缺陷,汽车的关键系统(例如,剎车、发动机节气阀等)很容易被恶意操控。 这些研究人员研究了如何使用 模糊 技术,从低安全性网络侵入到关键系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出现了剎车失灵和发动机失控,这显示攻击确实能将乘客置于危险境地。将汽车连接到广域网是导入老练攻击者的元凶。一个缺陷就可能让远程攻击者威胁到一长串挨着行驶的车队。 研究人
系统安全 /
OTA未来会成为智能驾驶汽车的最基本架构?(未来如果汽车厂没有OTA的解决方案,三年内就很容易就被边缘化,因为无法持续更新 软件 、没有办法做双向的沟通跟交流,没有办法组成有用的服务跟应用供车主使用。)OTA架构的技术要点?是否有标准?何时会大规模普及?车企的应对策略? 随着数字化和软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也逐渐往一个机械驱动的 机器 开始往软件驱动的电子产品过渡,在这个背景下,整车企业对于产品和内部系统的竞争法则将改写。传统的动力总成发动机和变速箱是以往整车企业的的技术和工程核心,而展望未来,给汽车配置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各种内部和环境的感知器件和贯穿车辆的上层和下层软件还有于车辆连接的网络平台成为越
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全球掀起一股技术研究、产业布局和战略投资的新热潮,值得汽车从业人员持续地关注和重视。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为这本书写序,代表企业和产业对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态势以及中国在这场变革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智能汽车迅速兴起,泥沙俱下,整个行业要走向健康发展,需要厘清概念、统一共识,将真正有价值的、权威的论述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每个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产品有着必然性。当前全球正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服务经济和共享经济转型。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和社会形态,将对各行各业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具体到汽车行业,便
和 ChatGPT 在 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领域一样具备颠覆性的事情正在发生。 4 月 11 日,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毫末智行在其第八届 HAOMO AI DAY 上,重磅发布行业首个自动驾驶生成式大模型 DriveGPT,中文名「雪湖·海若」,该模型参数规模达到 1200 亿,可用于解决自动驾驶研发过程中困扰已久的认知决策问题,并通过能力迭代,最终实现端到端自动驾驶。 此前,受制于传统模型「数据量小、基于规则」等局限性,智能驾驶技术进展一度较为缓慢,甚至不少从业者都对未来产生了自我怀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年前,毫末率先投入到大模型技术的研发之中,旨在寻找新的突破。
技术路线 /
该系统利用GSM远程通信系统控制车内空调等器械运作。用户通过短信形式达到人机互动,克服红外线、无线等远程控制距离短的问题,还可以实现实时监控汽车的状态,为车主提供便利。 1系统原理与结构 1.1系统功能介绍 本系统能以10次/s的速度自动采集现场的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采集空调和窗帘的开闭状态,并通过LCD液晶屏实时地显示出来。温度的感应范围-55~+125℃,精度为±0.5℃。光强的强度范围分为强、较强、中、较弱、弱5档。空调和窗帘的状态为开或者关。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小灵通等终端与GSM模块连接的系统之间进行无线通信,通信范围为移动网络覆盖的所有范围,做到了真正的通信范围无穷大。具体的通信为:
温控系统 /
伴随互联网技术与汽车技术融合的加深,汽车显示屏将带给驾乘人员更多、更便捷的功能和体验。 抬头显示、3D触摸、人机交互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集成在显示屏上,让用户驾驶及娱乐体验更佳。技术及市场需求将刺激汽车显示屏市场的大发展,智能汽车时代,汽车显示屏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宝藏,如何开启这座宝藏,考验着每家企业的智慧。 近日,记者就汽车显示屏的发展趋势等问题采访了国内外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人士。他们纷纷表示,高清大屏化、集成化、智能化是未来汽车显示屏的发展趋势,而且伴随互联网技术与汽车技术融合的加深,汽车显示屏将带给驾乘人员更多、更便捷的功能和体验。 高清大屏集成时代到来 “一是屏幕尺寸变大,
2010年第十一届北京国际车展上,低碳环保理念让新能源车成为市场翘楚,但其实节能技术、混合动力技术和电动技术只是在外部能源限制、环境制约和政策制约下的一种被动调整,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才是整个汽车产业下阶段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信息技术足够成熟地驾驭汽车,何时松油门,哪个时间点踩刹车,智能行车电脑暗自计算着从起点到目的地的最佳路线(不仅考虑距离远近,还要兼顾道路行驶状况)……这些智能的应用都将在点滴间帮我们降低油耗,节能资源和时间成本。 智能汽车虽已不是新鲜概念,但比尔·盖茨曾讲过的话“如果汽车工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一样快,那么我们早就可以开着汽车上月亮了”却揭示出智能汽车发展的瓶颈。当然汽车制造商们也都在尝试将信
随着上海汽车展的开幕,各种关于智能汽车的应用、自动驾驶技术,互联网企业的涌入,尤其是华为高调宣布了多项合作和汽车产品的“上线”,给市场注入了爆棚的话题,而资本市场也推波助澜,多个华为汽车概念和自动驾驶概念的股票涨停,非常自然地吸引到人们的视角。尤其是关于华为汽车的种种技术、合作、产品、价格更是成为热议的焦点。当然,在智能汽车大产业市场,不仅仅有华为,我们看到百度、滴滴、小米、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都在涉猎,包括房地产商恒大也推出了自己的概念车,涌入大汽车领域的“外来户”越来越多,而最终的目的是看到汽车工业的一次新产业变局机会。 我们观察,美高梅娱乐登录在这次汽车产业大变局中,有几个方面是重中之重,是不可回避的,也是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最迫切需
试验场改造建设_刘建社
多目标检测技术综述
网络安全权威指南(下册)
网络安全权威指南(上册)
Follow me第二季第3期来啦!与得捷一起解锁高性能开发板【EK-RA6M5】超能力!
Littelfuse 新品赋能电子产品安全可靠并高效, 10+挑战等你探索!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的不断增大,新能源汽车行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这已然成为当 ...
佐思汽研发布《上汽新四化布局分析暨汽车新四化每周观察3月第4期》报告。本期新四化每周观察总结了智能汽车领域的五大趋势。本文介绍其中一 ...
一提起新能源车,大部分人可能知道电动汽车,实际上新能源车的种类是比较多的,这里边也包括了插电式混动汽车、纯电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其 ...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车载充电装置(OBC,即On-Board Charging Unit)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负责为电动汽车提供电力,还负责管理电池 ...
0 这篇文章干了啥?目前大多数NeRF研究集中在图像的新视角合成上,而激光雷达则很少被探索。由于激光雷达点云的稀疏性、不连续性和遮挡性 ...
站点相关: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相关FPGA/DSP总线与接口数据处理消费电子工业电子汽车电子其他技术存储技术综合资讯论坛电子百科